02/05
2021

早期台灣農業社會,凡遇到稻米收割時日,農家主人便會在休息時間準備各種點心,除了用地瓜粉做成的番薯圓,米篩目是當時最普遍的傳統米食之一。

 

主要成份是用在來米漿和蕃薯粉攪和成糰狀,然後倒在竹製且遍布數十小孔洞的「米篩目粄」上,當米糰凝塊通過孔洞後,就形成長圓條形,因而稱之為米篩目。

 

而這樣的米條源自於廣東梅州的客家傳統米食,傳統吃法會加入肉絲、香菇、蔬菜即成為一道麵食料理。而後期因飲食文化的改變,台灣人試著將一條條的米條,加入糖水及挫冰即是爽口冰涼的台式點心。因此在台灣50年代期間,除了有傳統的粉圓冰,深受台灣人喜愛。進而也發展出其他口感及口味的冰品文化,讓有著晶瑩剔透、纖細軟嫩,Q彈口感的粉條出現在刨冰或冰品甜點的菜單上,甚至有店家將粉圓及粉條都列入菜單 上,讓客人有更多的選擇,讓粉圓及粉條,繼續延續台灣傳統古早味的精神。

SCROLL TOP